OTC产品在市场扩容下的竞争之道
来源:哈药集团 日期:2018.07.25 浏览量:1198
    医药网7月25日讯 作为最市场化、最自由化的药品营销市场,OTC市场有望从目前的3000亿元扩大到未来的6000亿-8000亿元。与此同时,除了原有的OTC企业之外,不少处方药企业也欲转型OTC。可以断定,未来OTC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到底“神不神通”,最终还得看药企的营销策略。
 
    涨价潮涌来,底气何在?
 
    众所周知,自2015年6月国家决定放开药品定价之后,药品价格再无天花板。早前针对取消药品政府定价一事,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取消政府定价不是一放了之,并不等同于就此放任不管,而是表明政府的职能重心发生了转变,工作重点从监管价格水平加快向监管价格行为转移,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也会逐步建立健全,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药品市场一方面是对定价放开的兴奋,另一方面是对药价是否会大涨的担心,可以说是忧喜交加。如今,三年过去了,放开定价,给药品市场和药企带来了不少影响。
 
    对此,康美药业OTC事业部总经理李从选认为,放开价格管制,让市场调节价格无疑是正确的,给注重品质、注重品牌的厂商带来利好,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价格、提高利润,确保产品疗效,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等,同时也和低质低价产品形成差异。不过,他表示,放开价格管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国家对于完全相同的产品,尤其是中成药的质检标准定得太低,比如有些只有定性测定,没有有效成分的合格含量测定,或者中成药检测指标单一,并不能代表这个中成药的质量疗效,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将会使得中成药在消费者心目中疗效大打折扣。
 
    显而易见,放开价格管制之后,药企对于药品有了比较大的定价空间。前段时间,部分OTC药品就迎来一波涨价潮。据华润三九、云南白药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介绍,公司的相关产品进行了不同幅度的价格上调。另外,据西南证券统计,截至今年3月,上市公司必康股份旗下的黄连上清片提价幅度超过100%、阿司匹林片提价幅度接近80%、强力枇杷露提价幅度约50%、安胃胶囊和小儿感冒颗粒提价幅度均超过20%。佛慈制药也从今年3月1日起对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江中集团的一批药品价格也均有所上调。
 
    在当前国家不断大力推进降药价的背景下,针对部分OTC反而价格上涨的这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未免让人产生疑虑。对于这个顾虑,李从选就表示,国家降低药价,主要是降低医疗系统处方药销售过程中,不合理、中间环节太多造成的高药价,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就像最近很火的“神药”格列卫这样的药需要降价。药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价格可控,有涨有跌,只要价格符合市场规律即可。另外,对于仿制药和进口药,国家在价格方面应该有指导性意见,不得让一些垄断者牟取暴利即可。
 
    据了解,本轮价格上涨的OTC药品有三九胃泰、感冒灵、强力枇杷露、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黄连上清片、阿司匹林、草珊瑚,三金桂林的西瓜霜、马应龙痔疮膏、红霉素软膏、大青叶、咳必清、谷维素片、复方甘草片等一大批药品。不难发现,价格上涨的OTC药品主要集中在中药和品牌药。
 
    在李从选看来,绝大多数OTC类的中药和中成药品,价格都是偏低的。对于中成药来说,由于多年来中药材大都在涨价,且自然气候对产量影响较大,比如今年的金银花产量低,市场上采购的价格就偏高。另外,还有其他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这几年都是飞涨的,因此中药涨价在情理之中。也有些涨价是供求关系引起的,同样符合市场规律,如果不涨价,一些中成药由于采购不到合格原料,就无法保证执行量,就会有人作假。
 
    除了原材料等原因,中药价格的上涨也是受到国家对于中药材监管趋严的影响,随着产业链不断优化提升,药材质量也在提升,价格自然也就提高了,这其实也是从侧面反映出药品的质量更加有保证。有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其实除了OTC药品之外,处方药等药品也在涨价,毕竟随着人工成本、环保成本,以及两票制改革之后税务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也就进一步助推了药品涨价。
 
    品牌是最佳竞争利器
 
    有观点表示,作为药企,是在市场竞争中选择提价。那么这样的价格竞争对于同类OTC产品竞争而言又是否会有影响?对此,李从选表示,价格竞争策略是企业的事情,自然地,企业可以选择提价,采取优质优价,以小众人群为目标顾客群体,也可以采取一般品质低价策略,以广大人群为目标群体。关键就在于能否把自己的价格策略执行与坚持做到位,因此提价还是降价,不会影响大局,其实都是药企自己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医药电商的进入,OTC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最市场化,也是最自由化的药品营销市场,OTC市场存在着更多的可能。专业人士认为,未来,受到大健康国家战略层面的驱动、《中医药法》实施的鼓舞、处方药在医疗渠道的各种限制、医药分家的强力驱动,OTC市场将快速扩容。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医药分家明确写入,这意味着医药分家将在未来五年内基本完成。届时,大量处方外流,OTC市场有望从目前的3000亿元扩大到未来的6000亿元-8000亿元,而这也是外企、处方药企业等纷纷转型做起OTC的主因。
 
    李从选还指出,市场集中度、企业集中度、品种集中度、品牌集中度都在提升,提升的方法就是关停并转,这是目前的现状和趋势。一些品种高、疗效好的产品已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也有一些所谓的控销产品,本身没有特色,没有特点,仅仅凭借着提高10-20倍的价格,改换较好的包装,就推向市场,这属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值得反思,也必然不会长久,会被消费者抛弃。未来在OTC市场快速扩容之下,企业对于OTC产品品牌的塑造尤其重要,需要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传播,药企的终端推广促销,连锁终端的首推等要素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比如近几年的天士力复方穿心莲滴丸、好好黄芪颗粒等。
 
    随着OTC市场本身不断改造升级,如今也陆续有不少处方药企转型OTC或者打算转型OTC。对于欲试水OTC的处方药企而言,想要与原有的OTC企业抢夺这块大“蛋糕”,就必须制定好策略。
 
    为此,李从选提出了六方面的建议:第一,确立独家产品运作OTC市场,同质化产品谨慎投入。第二,OTC产品品牌的树立,需要挖掘一些未被完全满足的治疗与保健领域,如江中的乳酸菌素片等无副作用的肠道用药。第三,确保产品品质疗效,临床证明是有效的产品,尤其是地标转国标时代的所谓中药独家品种,是否有效不要自欺欺人,还是验证了有效才来做。第四,配合消费升级,采取升维竞争,在产品原料、投料、工艺、包装、使用方法等多方面都做到最好,让产品疗效说话,形成竞争优势,比如最近有几家企业的风油精,品质考究,用法上做成精装滚珠给药方式,价格提高近10倍,还非常畅销。第五,注重终端、渠道的品牌塑造,优先采取新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第六,自己组建好团队。做好终端助销、动销、推广、培训、公关公益等活动。
 
    李从选还认为,2018年OTC营销模式趋势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模式是媒体品牌塑造+终端战略强推+地面团队助销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快速打开市场,快速扩容,但需要整体规划、大力投入和超强的团队管理能力。第二大模式是聚焦模式,聚焦特色独家单品、聚焦有限特大终端、聚焦特定人群,进行目标精准服务与营销。第三大模式是大连锁、大联盟的贴牌、专销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紧密采购联盟,可能会向供应商承诺任务量,比如拥有各省份主流连锁的泊云利民公司,就是一个紧密型专业集采品牌企业的品牌产品的合作联盟。品牌药企应该密切关注这一模式,找出应对之道。
 
    其实,品牌营销、价格和市场终端对于OTC产品的市场竞争都具备重要影响,企业也应该在这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品牌是竞争到最后的最佳竞争利器,一旦在消费者大脑中占据一个品类名词,做成品类第一,就形成竞争壁垒,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宣导教育和品牌传播,只是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价格策略上,不同企业有不同策略,没有对策,个人主张优质优价,以品质取胜的高价策略。坚持下来,消费者就会有认知。至于终端,要采取选择性合作、协销、助销,以及“高毛首推”、教育培训等策略。”李从选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