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奎:医药工业8000亿总产值要做大保增长
来源:哈药集团 日期:2009.07.24 浏览量:2838
  中国经济网3月7日讯(记者 倪伟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医药产业既是与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关系密切的潜力产业,又是关乎千家万户民生大计的德政产业。我国医药产业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确保增长?哈药集团总经理、我国医药界著名企业家、医药应用理论研究家姜林奎先生,从宏观政策、国内外环境、营销理念、竞争态势到价值分析、市场预期等方面做了精彩论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由30年前的70亿增加到2008年的近八千亿元,提高了一百倍。同期,全国医药商业总销售额也由1979年的70亿增加到现在的三千亿以上。
  回顾总结30年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紧迫性、严峻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并处于突出位置。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体察民情,对发展医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来,医药行业有两个焦点问题备受关注。第一个是即将要推出的中国医改政策以及相配套的五个政策的实施意见。现在已经有人大胆预言,这个医改政策会提升20%以上的销售份额,甚至有的企业说这个医改政策如果在2009年实施,企业的销售额能翻一番。这是各个企业议论的第一个焦点。第二个政策焦点是2009年将是中国药品监管伸出重拳之年,一系列药品的监管政策即将要出台。
  通过对医改方案的深入学习,我觉得有“三个第一”非常值得大家重视:一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中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列到重要地位,总书记用最清晰、最明确、最具体的阐述来说医改,这是第一次。二是在重大的政策出台的历史中,第一次就关系全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用一个月的时间向全民征集意见,这在我们国家来讲是重要的变化和进步,大家也非常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很多意见。三是医改方案当中最大的亮点全覆盖,这一个全字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以十三亿四千万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这样一个出发点进行医改的精神,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有这三点,我们对于新医改应该充满信心。
  金融危机对生物医药产业冲击较小
  金融海啸以来无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国外市场的分析来看,无论是纳斯达克还是纽交所还是国内的香港、深圳、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都是受冲击最小的领域之一。其中的原因,一是医药产业事关人民健康,有钱生病得看病,没钱生病也得想出办法看病,所以它是民生产业,任何时候都需要发展。政府的投入也没有减少。二是生物医药科技含量高,利润率也高,企业投入基本没有减少。三是生物医药产业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成为网络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风险投资转向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我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必须抓好的战略产业,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第一,生物医药产业是事关人民健康的重要产业。我国每年有八千万人需要住院治疗疾病,有22亿人次进医院门诊治疗,有13亿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而需要一个宏大的健康产业。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第二,生物医药产业是网络经济之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全球生物产业以每五年翻两番的速度发展,医药卫生相关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2003年就达到了15%,因此他们许多企业的CEO都能直接进入白宫议会会场,直接做各种影响政府决策的建议,甚至建议美国国务卿给我们国家的领导写信。
  法国占GDP的11%,我国目前只有4.7%,这已经把相关产业都算在里面,单纯的医药达不到这一点。但是反过来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发展潜力很大,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医药卫生相关产业的产值将达到四万亿左右,加上相关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六万亿元左右,因此我们大家都要有信心,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战略产业,而且将是支柱产业,将来会占到我国GDP的10%或者以上。
  第三,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选定的市民总统顾问中有三名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如果说没有克林顿总统依靠信息技术推动了两届任期内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新一届总统很明显地已经把生物医药领域作为美国重要的战略重点。
  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的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拥有一大批企业,拥有一大批人才,又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所以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是有一定的优势。必须牢牢地抓住新的机遇,提高我国在新一轮综合国力比拼中的竞争力。
  医药产业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战略地位一直不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医药产业宏观调控管理机构多变,基本上无主管部门,没有大家公认比较明确的国家药物政策,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国家药物政策是国家卫生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稳定,可以说离开了国家层面的药品生产、流通、创新、发展的政策和体系,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深化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值得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在2007年底批准将重大新药创新列入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包括登月、航天大飞机等等,目的就是通过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药品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中国制药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卫生部党组为了配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在这个规划中专门设立了国家药物政策领域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组目前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明确提出国家药物政策的框架与原则,包含了基本药物制度,鼓励药物创新,完善药品定价,促进合理用药,保证药品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与医药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国家政策的制订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是医药行业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投入仅为年销售收入的1.02%,而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15%。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医药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致使同质化竞争、重复生产的情况异常严重,明显缺乏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也因此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些关键、重大技术始终难以获得,产品更新速度缓慢,影响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增长方式转变及自主创新,影响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进程。
  三是外资企业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日趋严重。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吸引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共3497个,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拥有合资和外资企业约1500家,占国内医药企业总数的30%以上。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估计外资企业还会进一步渗入中国医药市场,药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